所谓暗示疗法,就是采用语言或某种刺激物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况施加影响,诱导病人接受某种信念,重建自信心,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使其情绪和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式反应。《素问·调经论》中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自乱。”这就是说,针刺时医生应按摩其病处,手不释散,并拿出针给病人看,然后对病人说:我将深而浅刺之,病人闻之则会身心忻悦,情必改异,忻悦则百体俱纵,精气潜伏于内,邪无所据,自被攻散,这是与针灸并用的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尤为适合于因疑心、误解、猜测、幻觉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和与文化因素相关的精神疾病(如因宗教迷信患病)情况,因此,首先必须搞清楚“因什么而病”;其次,应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理解病人的感受与想法;然后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与选择合适的暗示程序与方法。如一女子因梦吞蛇入腹而渐成病,医生不是嘲笑和否定病人的想法,而是先承认有蛇在腹,然后说他有专下小蛇之药,所以药到病除。又有一人疑醉后饮了内有小红虫的不洁之水而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隔,遍医不愈。后医生知其病生于疑,便用红线剪断于蛆,用巴豆两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作成小丸,瞩病人在暗室内服下,病人欲泻时,令病人坐盆,盆内先放清水少许,当病人泻出前物,红线在水中荡漾如蛆时,便叫病人开窗亲视之,其疑病从此便解(见《古今医案按》)。可见在临床暗示治疗中何物可以成为暗示之物全在于医生如何具体设计与如何应用。
暗示治法的效果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成正相关。因此,暗示疗法必建立在病人对医生深信不疑的基础上,为了治疗的需要,医生有时需要采取假物相欺,以谎释疑,这与违背医德,欺骗病人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可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