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李某 男 12岁 小学六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均为普通工人。李某学习成绩较差,几乎没及格过。李某的母亲说,他的学习成绩在以前虽说不好,但也没差到现在这种程度。可能是他三年级时因病耽误学习,所以和班上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在我看来,他母亲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这只是李某成绩差原由的一个小分支。首先,从家庭方面来说,李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日忙于工作,很少辅导和监督李某学习,李某曾说:“我在家里是自学的!”显然,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放任型,小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较差,而李某是缺乏自律的,且也缺乏他律。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家里是很少进行学习活动的。其次,从学校方面来看,李某和其他的同龄孩子相比,个子较小,再加上学习成绩差,他属于学校生活的弱势群体,自卑感强。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注意力难集中,长时期的多次挫败,让他产生学习无力感,学习主动性差。他缺乏自信、低估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很难成功。李某父母曾当面责备他,说他笨。之所以说他笨,也不过是因为李某学习成绩差罢了。最后,来看看李某自己的表现。李某乐于和他人来往,对生活持肯定态度。但在面对学习时他却是消极逃避的。在做题时他总是没看题目就皱着眉头说:”好难呀,我怎么会做呀!“在辅导李某学习时,他的小动作异常多,注意力分散,很容易被无关的事物干扰,不能集中精力较长时间地从事学习活动。李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说只要他做错了事,他的父母就要揍他,但他同时也认识到,父母这种做法也是处于对他的爱。对于学习成绩,他似乎没有什么期望,长时间的饿挫败感,使他觉得学习很烦,没有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
李某既没有视力、听力的障碍,脑部受伤的病史及其他弱智现象,也没有明显的情绪紊乱和非规范性行为,但是他在学业上遇到极大的困难。这种学习困难的现象,不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在成年人的学习中也存在着。
学习困难也称为学习低能或学习无能、学习障碍。李某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缺乏普遍的竞争能力,学习成绩明显落后。李某的这些表现是典型的学习障碍。在计算时,李某常是丢三落四,较大数字的计算他能很快算出正确答案,但较小数字的计算,他反而常常出错。这主要是粗心和急躁所致。同时,李某认为文字题难,他不愿意把注意力放到解读文字上,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他往往不看题目就直叫难。很明显的,他具有逃避的心理,力求成功的倾向弱于回避失败的倾向,这导致李某迟疑畏缩。他多次在作文中说”和他比,我就差多了“这一句话。在李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并没有确切的比较意识,只是他周围的大人,比如父母呀、老师呀可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将李某与其他人作比较,以期望李某像某人那样好好做。树立孩子的荣誉感是对的,但将认为行为好的孩子来和所教育孩子比较,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做法,只会增添李某的自卑感。最终在失败____-责备____-逃避的恶性循环中运作。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面临着许多远远超出我们所想象的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变李某的现状呢?我认为,首先,父母应当给李某以关注,抽出时间督促其学习,不能只是盯着李某分数的高低,而不究其原因。同时父母应当避免说打击李某心的话,不能老是否认李某的做法;其次,老师应当给李某以关注和鼓励,一个学生学习差并不是他所愿意这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拿第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不同,才导致了他们的差异。所以,作为老师,要给予学生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学习的价值仅仅是由分数体现出来的么?在李某身上,我看到了他对鼓励的渴望,对成功的希望,也许他自己并未意识到,他周围的人也没有意识到,但是,他的生长需要却在呼唤着,饿欧姆所关注的,不应当仅仅是分数,我们所给予的,不应当是仅仅是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