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误区之一就是用物质去填充精神需求。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不断的误解他们。一两岁的小孩哭着要妈妈的注意力和情感安抚。但是妈妈忙着做饭,顺手抓几块饼干给她,也能停止她的哭声。妈妈便以为孩子真的是饿了,要吃东西。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各种“东西”打发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久而久之,长到十几岁的孩子,遇到有情感需求的时候,便习惯性地向家长要东西,使得家长很伤心,不明白孩子怎么会如此“追求物质”、“缺少感情”。成年以后,这种企图用物质解决精神需求的做法,成为比较固定的行为心理模式。比如:买什么牌子的衣服、汽车等等,主要考虑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尊重”本来是精神需求,企图用物质的方式来实现,并不容易,替代品往往不能解决原本的需求。 子女教育误区之二就是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让他们安心学习。这种单纯的单向的“给予”不是“真爱”。“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承担一些小的责任,如洗袜子、买文具等,尽量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孩子只能一点点的增长能力,学习负责任,同时获得越来越多的责任。这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自然过程。每个人学什么都有关键时期,别把他该在4岁时学系鞋带的事拖到8岁时再学,有时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再学会。让孩子在该做的时候学会如何做,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学会承担。现在很多孩子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惯了,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却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于是孩子在长到十二三岁以后,容易同家长发生种种矛盾。 现在很多家长很困惑,“我们什么都替他(她)做了,长这么大连自己的内衣、袜子都没洗过,就是为了让他(她)有时间学习,可是就是不爱学习,也没什么兴趣。”其实是因为,家长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太多了,饱和了他们的基本欲望,使得他们失去了做事情的原始动力。人的行为动力和人的欲望是平行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行为心理学原理。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家长的悉心呵护下,不能直接体验到生存的压力,同时,应试教育又扼杀了他们天生喜爱学习的好奇心,当然要失去学习动力。其实父母的这些行为满足了自己的部分心理需要。有的父母是潜意识里对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感到焦虑,自己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拉下来,可是又没有勇气提高自己,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提高能力去竞争。这样的家长需要了解自己的原始心理需求,比如,反思自己为什么要帮孩子包办一切;然后再分析自己与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是什么,即自己和孩子各有哪些方面需要成长。
西南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渝中教学部
网址:www.swucj.com
联系电话:89009069 63601150
QQ:2315472782
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助您轻松拿到国家认可的专科本科学历,毕业证电子注册,网上可查!
西南大学在职教育基地
网址:www.swuyjs.com
联系电话:023-63266653
QQ:39716973
长期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企业内训、管理咨询、干部培训、教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可根据送培单位及受训学员需求,量身定制各类专题专项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