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一、传统心理学观点中心理发展包括: 1 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2 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3 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毕生发展的观点主要有: 1 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 2 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 3 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 4 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 5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三、关键年龄(关键期):(了解) 个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了解)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2 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3 群体序列研究法: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六、在7-8周时,性别开始分化 七、婴儿时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其中触觉发展得最早 八、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 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此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 2 前运算阶段: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 具体运算阶段; 4 形式运算阶段。 十、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1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 2 性别社会化:家庭中父母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学校中教师和同伴的影响,是性别社会化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 道德判断的发展: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品质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阶段(2-5岁); b、权威阶段(6-7、8岁),特点: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 c、可逆性阶段(8-10岁); d、公正阶段(10-12岁)。 十一、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1 自我意识的发展; 2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 3 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十二、中年危机(了解):指中年时期的个体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变化,工作方面的压力,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以及自己的健康问题等而面临的社会适应的转折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