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会员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 找回密码 会员卡指南 视频课程 成绩查询 | 设为首页
重庆创富学校•职业资格培训专家
主页 创富学校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098 更新时间:2010-07-23【字体:
中国式“心病”背后的社会病

“心理疾病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访中,许多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患心理疾病,除了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因素外,外部诱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尤其是某种心理疾病呈现群发性,往往折射出社会在某个方面存在问题。”

  

  从“心病”频发看生活压力剧增

  

  王晴(化名)是成都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每个月收入5000元左右。今年初,王晴买了一套房,贷款55万元,每月要还银行3000多元。从那以后,周围的朋友发现,王晴仿佛变了个人,平日活泼开朗的她变得内向,也不喜欢和朋友接触了。过去她喜欢逛街、旅游、健身,现在有朋友提议一起去看个电影,她都满脸紧张。

  

  王晴的心态转变是生活压力造成的。“从房奴到孩奴,近年来‘奴’字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之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说,“由于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医疗改革不到位,住房、教育、医疗成了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尤其是近年来房价一路走高,平民百姓需要拿出几代人的积蓄才能在城市买一套房,许多年轻人成为房奴,这样的生活,怎么能不沉重?再加上就业形势紧张,职场压力凸显,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不堪重负。压力如果不能得到疏导,一些人可能就会积郁成疾,患上心理疾病。”

  

  据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金洪源介绍,在辽宁省有关方面最近开展的一项国民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辽宁省每百人中有15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隐患。调查显示,从1986年到2010年,在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节奏加快,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人们不得不减少生活中休闲、娱乐、交流的时间,致使工作中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而下岗失业、物价上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无一不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力。调查发现,36.6%的人的最大困扰来自生活,更有20.2%的人的最大困扰来自生存。这些都提示我们,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调查还发现,就情绪应对方式看,77%的人采用调适的方式排解消极情绪,23%的人选择宣泄的方式排解消极情绪。而在选择宣泄方式的人群中,35%的人会有攻击或报复的冲动,43.7%的人会有想要摔东西的冲动。金教授认为,这些宣泄性冲动,很可能对个人生活或社会造成威胁。

  

  金教授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类人群中,农民工和社区下岗待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遭歧视、权益受侵犯、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心理压力非常大。

  从心理问题低龄化看教育弊端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门诊部主任夏森海接诊过一名十几岁的高中生。上高中之前,性格活泼开朗的他和同学相处很融洽。进入高中后,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排名却是倒数。由此,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越来越沉默,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最后出现了长期失眠的症状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经常处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和莫名烦躁的状态。他患上了抑郁症。

  

  近年来,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症状主要有失眠、厌学,对生活失去兴趣等,有的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医生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学习上的焦虑情绪引起的。

  

  记者在学校采访发现,不少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很高的学习目标,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焦虑情绪。一名即将升入高三的重点学校学生告诉记者,自己的目标是在高三上学期进入年级前二十,下学期进入前十。可正在开足马力的时候,这些日子不知为什么突然感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安,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对于孩子们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夏森海认为有其必然性:“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侧重于知识积累,而对孩子在情感、人格塑造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片面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脆弱的心理疾病易感人群。而这样的人群,却要面对强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一旦学习上力不从心,成绩比较差,一些孩子就很容易心理崩溃。”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分析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成果很难说让人满意。许多地方都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仍然是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如果高校改革、招生改革等踌躇不前,基础教育改革就很难突破,素质教育也很难真正落实。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落实阶段,希望由此教育改革能够真正迈开步伐。”

  

  “此外,家庭要改变一味盯着孩子分数的做法,要知道如果孩子身心不健康,那么再高的分数也是没有用处的。要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还要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变他们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害怕挫折的心理,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从仇富心态看社会分配不公

  2009年10月,一名年过半百的男子孙某被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法院判处故意毁坏财物罪。据调查,在从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孙某用随身携带的钥匙,先后11次对小区内多辆私家车进行划痕破坏。根据他的供述,从单位买断工龄后,他在小区里经营一间棋牌室作为生活来源,每天仅能挣几十元,眼见小区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且一辆比一辆豪华气派,想想自己为挣几个生活费每天起早贪黑十分辛苦,心里越来越不平衡。后来,他采取划车这样的行为来发泄心中不满,最终触犯了法律。

  

  专家认为,这种过激行为表明,当事人的仇富心理已经发展到畸形的状态了。

  

  这几年,不论在互联网上,还是在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仇富”都可算得上一个高频词汇。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仇富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分配的不合理性。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代表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一直在增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在《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一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悬殊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也是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人们十分清楚地感受、认识到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有非常强烈的“阶层意识”,“例如,在类似下岗失业人员的群体中,就存在强烈的‘我们感’,他们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也采取了基本一致的态度,即不仅对此持有相当极端的否定情绪,而且还经常流露出‘我们’是被剥削的人的愤懑。”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并没有仇富的心态。那时候,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鼓舞下,那些率先致富的人,都被社会大众看成敢作敢为、敢试敢闯的典型。”王开玉说,“后来,人们对待富人的心态发生变化,一是由于一些人财富来路不正,是通过权力寻租等非法手段获得的;二是由于改革措施没有跟上,社会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如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等。”此外,他认为仇富心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国家许多有钱人只知道炫富,而不知道回报社会。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贫富差距也很大,但人们的态度没有这么极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有钱人把大量财富用于慈善活动,而且他们的遗产税制度和各种法律也形成了一种限制富人的文化。而在我们的慈善捐赠活动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捐赠很少,更增加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从人际关系问题看社会信任危机

  辽宁某民营企业董事长张某,近年来一直为一件事情苦恼。他的企业每年利润近千万元,一直想高薪聘用一位总经理,却总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直到他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理门诊接受治疗时才明白,不是没有可聘用的人才,而是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一句话:他无法信任别人。他总是再三考虑这个人能不能真心为他做事情、会不会窃取他的商业机密等。

  

  张某说,他不是一开始就不信任别人,过去特别讲情义。两年前,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同学,与他合资经营一个项目。合同签订后,他注入了400万元资金,但后来这位朋友告诉他这笔款追不回来了,其实是睁眼说瞎话,想骗这400万元。“当时我都懵了,这么好的朋友也来骗我?这样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啊!”从此以后,张某在处理所有的商业关系时,都疑神疑鬼,很难再信任别人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理学教授王哲说,张某这种情况属于后天获得的不信任。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样的状态,恰恰把人最好的享受社会生活的能力——信任感给剥夺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信任成本。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不信任感,不论是在外面吃一餐便饭,还是去医院看一次病,消费者很难有完全放松地享受服务的时候。种种不信任感如影随形,长此以往,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可小视。

 

文章来源:中国网

 


创富学校提供:健康管理师培训经济师培训建造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成人学历专科本科教育企事业团体内训等,有需求请联系023-63606811、17782330072。
发布人:牡丹伊人
告诉好友】【打印本页】【返回】【顶部】【关闭
● 上一篇职业资格: 就业有“冷”有“热”四工种最难找工作
● 下一篇职业资格: 宁波首家农民心理咨询室火爆听农家烦心事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职业资格
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重庆市人社局 重庆卫生健康网 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 重庆高校培训信息网 重庆成教\自考\网教 国家开放大学网教
版权所有:重庆市创富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学校 渝ICP备07003552号-2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希尔顿商务楼5楼创富文化教育集团 电子邮箱: cfu2002@sina.com 电话:023-63606811 / 17782330072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