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酬备受市场关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举行发布会,指出高管薪酬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垄断性企业高管薪酬存在激励过度问题,而ST公司高管激励过度比重过半。
该报告以2008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为样本。高管薪酬指数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传播文化、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而采掘业、金融保险业和金属非金属业排名后三位。
各行业激励过度公司所占比重的行业间排名显示,传播与文化产业中激励过度的比重是最高的,占比67%,主要是因为该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电子业和信息技术业紧随其后,比重均为46%,这两个行业由于创新性要求比较高,行业在创新的同时就会带来比传统行业更高的利润,因此高管激励过度程度比较高不足为奇。
垄断企业高管激励过度
就垄断性质而言,垄断企业“业绩对高管努力程度的敏感度”大于非垄断企业,即高管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垄断企业的业绩对高管努力更敏感,能够获得更高的业绩。
在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指出,在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业绩相同的情况下,垄断企业支付给高管的薪酬应该低于非垄断企业。而事实却相反,根据200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现实中垄断企业“高管薪酬----企业业绩相关度”大于非垄断企业,即在同样业绩的情况下,垄断企业高管获得的薪酬大于非垄断企业,“这说明目前垄断企业高管薪酬水平并不合理,存在激励过度问题。并且,越是垄断程度高的垄断企业,激励过度问题越严重”。
数据显示,所有样本的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为55.41万元,垄断企业的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为65.30万元。报告里指出的垄断行业主要包括:采掘业、金融保险业、水电煤气业、电信业、铁路建筑业、民航业和海洋运输业。
对此,高明华指出了两方面原因:垄断企业天生被赋予了垄断优势。它们获得高利润主要源自垄断资源或垄断地位,并不完全来自高管的能力或努力;垄断优势放大了高管的努力成果,即垄断的“放大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国企高管自己给自己加薪,使得公司薪酬偏离企业业绩,薪酬明低暗高。中国银行(3.52,0.03,0.86%)(澳大利亚、加拿大)有限公司董事王元龙也认为,国企高管薪酬失控,主要原因是高管自定薪酬,监管方面缺失,缺乏科学的评价体制等。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韩朝华则指出,国企高管拥有二元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家,一方面又享受国家铁饭碗保障。他认为,如果按照企业家身份得到报酬,那么应该放弃铁饭碗。如果说是社会责任的话,薪酬就按照国家干部标准计算,“两方面兼顾不合理”。
ST公司激励过度比重达52%
在薪酬指数排名上,ST公司激励过度公司所占比例为52%,比25%的总体水平高出27个百分点;激励适中的比例为32%,低于50%的总体水平18个百分点;而激励不足公司所占比重为24%,低于平均水平25%。“这说明对于ST公司的高管薪酬而言,激励过度是主要问题。”高明华表示。
2008年沪深两市共有151家ST公司,而在激励过度前100名公司中,ST公司达39家。之所以激励过度的公司占比较高,报告指出是由于ST公司营业收入较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甚至是负值,但是这些公司的高管薪酬水平与其他上市公司差别不大,或只是略低。因此,基于薪酬绩效计算出来的薪酬指数普遍偏高。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背离
报告指出,高管薪酬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大部分企业的业绩出现下滑,反映公司绩效的一系列指标大幅下跌。但是由于工资的刚性,高管薪酬水平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公司的高管薪酬并没有跟随公司绩效的下降而下降。
对此,一位与会的专家表示,高管收入应该以绩效为准绳。
“业绩与薪酬无联系是很可怕的结论”,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研究所原副所长李兆熙表示,薪酬指数研究结果说明了公司治理结构失效、高管道德等方面的失效。
高管薪酬水平也受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负的,其他治理特征没有什么影响,这说明治理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在总体上还没有产生显著作用。
文章来源: 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