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但近几年压岁钱对儿童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屡屡发生,有很多家长也为此感到焦虑。爱的表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心理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让爱集中在节日爆发。事实上,让孩子心理、智力健康成长,对孩子的行为、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家长和老师还有一门课要“恶补”,这就是心理学。
本来一次家庭大团圆,却因为童言无忌,暴露了红包的大小,导致兄弟姐妹口角,老人伤心落泪。这个春节,一家大人被“红包事件”搞得一团糟,然而大人伤心之余,却忽略了惹事的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余某是个“凤凰男”,自来杭州后,十年拼搏,事业和经济都有了很好的基础,而且还帮助弟妹们顺利地进入杭州。渐渐的,弟妹们穷困的帽子也给摘了,但原先对大哥的心存感激,却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和虚荣心的上升,慢慢变得微妙起来。
大年三十那天,四十多岁的余先生像往年一样把父母以及弟弟、妹妹们请到家里过年,酒过三巡,大人们纷纷掏出红包来,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接着道祝福。然而妹妹9岁的儿子一句“今年外婆给的红包最多,姨娘的800元第二,小舅舅只给了500元,最少!”顿时,一片乌云在家庭上空翻腾,兄弟姐妹的脸开始挂不住了。
弟媳酸酸地说:“红包是让孩子高兴高兴的,意思一下就行了,孩子还这么小,怎么对钱这么在乎呢?”妹妹听了非常生气地接道:“你这当小舅妈的,自己小气鬼一个,还说孩子认钱不认人!”
大哥余某听不下去了,训斥道:“吵什么吵,都闭嘴!”听了大哥的这句话,弟媳反而更气了:“我知道你们从来就没瞧得起我们!别以为你帮我们到杭州来,我们就得一辈子低你一等,我们人穷志不穷,不就是红包嘛,我给两个总行了吧?!”
大姐也看不下去,接话说:“孩子小,随便说说当什么真,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给得多点又能怎么样?”……
一场混战后,弟妹们拉上孩子,摔门而去,把老人和大哥气得伤心落泪,整个春节,全家人都是一想起来就生气。然而,他们生气的同时,却忽略了引起矛盾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大人们这么激烈的争吵,特别是看到父母成天黑着脸,孩子们好几天都不敢大声说话。
心理专家:压岁钱对孩子有压力
润本资深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给压岁钱的行为是一种关系的表达和维护。家长是通过给压岁钱这种行为,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给孩子一种爱的表达,是对家庭和亲子关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方式。但是,有些家长过分看重压岁钱的数量,往往暗藏着一些攀比和炫耀的心态,想通过给更多的压岁钱来获得自豪感。这样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看待压岁钱的心理。
如何处理压岁钱?有的家长采取没收制度,有的放任孩子处理,有的借压岁钱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等等。但是家长往往很难感受到一个孩子在面对一笔突如其来的金钱时的心理状态,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焦虑。
孩子有了焦虑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有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父母的付出要比自己拿到的压岁钱多而感到压力;有的孩子则会有一丝恐惧和罪恶感,觉得拿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要让自己和孩子去重视这一份爱的表达和关系的促进,而不要过分重视压岁钱这个媒介,不能把压岁钱一收了之。
爱的表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当中。最好不要让爱集中在节日爆发。我们可以让爱更合理,就如同海浪一般的一波波地推进,在节日的时候可以有更美的浪花,而不是突然一个大浪潮让我们的爱溃堤.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