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人:齐鲁晚报记者 徐 洁
受访者: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王乃静
“现在高校仍然以计划经济下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着市场经济阶段的人才。”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选择卖烤地瓜等低端的创业?这不赖大学生,赖大学教育者。”
大学没有给学生系统的创业培训
齐鲁晚报: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创业的呼声渐高,但创业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怎么来破解大学生“盲人摸象”式的低成功率创业?
王乃静:山东省工商联和省创业促进会合作,准备成立省民营企业家教授团暨创业导师团,以企业家自己的创业经历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一些帮助。都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与大学中欠缺创业指导有关,比如如何注册公司、如何办理税务登记等;再就是产业结构的分析,各种各样的产业,大学生做什么创业项目比较合适;再就是,学物理、历史的可能也去创业,他们就没有学过如何看会计报表、如何推销产品、搞营销策划以及外贸的知识等等,我们的大学都没有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创业培训。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选择卖烤地瓜等低端的创业?这不赖大学生,赖大学教育者。选择最原始的创业方式是因为他们缺乏创业技能和资金,也没有产业分析能力。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月24日,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王乃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虽然经济发展的温度有所回升,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好于去年。
尽管我省也出台了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记者了解到,创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王乃静指出,市场需求和大学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应加强对本科生就业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今年就业形势并不好于去年
齐鲁晚报:在去年底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您如何分析预测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
王乃静: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好于去年。虽然经济回升,但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金融危机过后,国外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变化会影响我国出口额度;在投资上,信贷投资规模会有所减少;在消费方面,去年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对扩大消费起了很大作用,但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医疗、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也限制了国内居民消费意识的提高,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不会有大的起色。
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稳增长、调结构”,要压缩过剩产能、减少信贷,调整结果就是抑制通货膨胀,因此,经济的发展不会带来太多就业需求。
应启动民营资本增加就业机会
齐鲁晚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给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就业选择?
王乃静:今年经济的发展对民间投资的依赖很大,70%的就业机会也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很好地启动,民营企业对就业的拉动就不会积极增加,目前,省委省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大学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
齐鲁晚报:一边是很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另一边不少民营企业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是什么?
王乃静:大学生就业能力也有待提升,就业需求有了,但大学生的能力能否符合市场需求?这是高校需要做的,但是,现在高校仍然以计划经济下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着市场经济阶段的人才,计划经济下,大学生毕业包分配、进行政机关,从秘书做起,一步步升官、走仕途;但1999年以后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到如今,高考录取率已突破60%,大学教育大众化,但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有的大学生进入民营企业,让他去营销,他不会说,让他做个策划,他不会写,光会改病句、做考试题,企业招聘这样的大学生有什么用呢?哪个企业都不愿意花费成本重新培养大学生。所以,企业一方面找不到能干活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而在国外,大部分人上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成为普通劳动者。
我多次讲过,专科和本科教育要多培养学生技能,而非培养学术能力,研究生阶段,可以以培养学术能力为目标,进高校和研究机构。但目前,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就业技能,学术能力也不达标,我的一个研究生毕业后考到一个银行里面,他学的一是点钞票速度,二是按计算器速度,三是打字速度,研究生毕业再去补基本的就业技能,非常麻烦。
“轻商”观念阻碍创业
齐鲁晚报:虽然有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一项调查报告仍然显示,55.5%的学生希望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国有单位工作,仅有6%的学生愿意选择民企,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创业。您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
王乃静:去年,我去温州等地考察,那里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就去经商。但我们北方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重仕轻商,希望孩子“学而优则仕”,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也倾向于政府机关和国有银行,极少数人会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国外竞争性的社会中,很多人毕业后大多都不愿当公务员。虽然公务员很稳定,但是工资低,大家就有创业欲望,要去干企业、干公司,将来能够赚到大钱。社会应该扭转这种导向,让大学生能够勇敢地走向市场,这样就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这个事情可能有风险,但年轻人就是要去竞争,市场经济社会,就应该去竞争。
访谈背景
硕士养鸡创业迫于压力放弃
□本报记者 徐洁
不少立志走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经历过的坎坷都是相似的:没有资金、缺乏技术,甚至不知道创业要“创”什么,遇到困难独自苦苦支撑,在家人、朋友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下半途而废……
王兵(化名)是山东大学一名MBA硕士,在本科毕业、进入一家国有企业3年后,他不甘于清闲的工作选择了辞职,回家乡养鸡。王兵说,当时,电视上经常宣传大学生回乡养鸡、养**等,带动村民致富的例子,他选择养鸡也是受此启发,“我当时很赞同一种观点,农业是朝阳产业,人才不多,我确实是把养鸡作为一个产业来做的。”王兵说。
为了学习养鸡技术,王兵从网上找了家养鸡场,自己坐车到宁阳学习,他花了千余元买了300只鸡苗,带到了老家。“老家很多人都把我当作一个笑话来看,觉得我读了大学也没正儿八经工作,又回来养鸡了。”王兵说,“可我当时没有觉得难为情,因为满心都是创业的激情。”
辛辛苦苦养了4个月,300只鸡只剩下80只后,王兵把鸡卖了,他总结首次创业失败原因时说,对创业遇到的困难,他事先没有充足的准备,而最关键的是父母的坚决反对,缺乏亲朋的支持,这个困难超越一切,曾经因为父母反对养鸡,他与父亲动了手。
如今,王兵又重新走上创业路。但这条路艰难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