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新闻背景
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形式以及考研、论文、就业等让高考成功的大学生们备感压力,一旦无法得到及时纾解,就很容易引发悲剧事件的发生。
对此,专家指出,学生到了大学后,要尽早设想好自己一生的规划和目标,这样按照步骤去奋斗,当某个节点上出现苦难时,就会告诉自己只是一个小差错,便于排解压力,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现状 因情感自杀变为因压力自杀
“2002年以后,导致高校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已经由原来的情感型转移为压力型。”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社会学家刘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学生自杀和就业难是相关的,来自文化和经济上的压力是导致高校学生悲观情绪的主要原因。
刘平表示,根据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后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大多集中出现在农村背景的困难学生中,他们完成学业几乎需要来自全家甚至整个家族的支持,往往持有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家庭状况、改变出身的愿望,按传统体制当个干部。但是这条路现在走不通了,毕业后因为没有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支持,缺少进入社会的渠道,就业又没有一个理想的保障,毕业后要面对可能从事一些简单灵活性就业的劳动岗位,自己没有条件实现理想的就业,甚至因为经济原因连学业都难以为继,文化目标和经济目标都没能实现,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对自身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就要面临很强的失落感,就容易出现问题。
此外,来自父母和家庭的过高期望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父母经常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与亲友的同龄孩子进行比较,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压力。
建议 做一份人生规划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等变化,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每位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大小往往与其个人认知有关。
“建议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应合理审视自我,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规划,即使是已经上了大二、大三的学生,如果以前没有做过人生规划,也应该现在及时建立。”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周永梅指出,很多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家长老师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的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将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可上了大学以后,就到达了顶峰,目标实现了,反倒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因此,制订一个大学以后的人生规划非常重要,每学年要做什么,毕业后要考研、工作还是出国,将来的职业到底是什么,未来的事业是什么。周永梅表示,虽然将来未必会与设想中完全一样,但是至少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思路是比较清晰的。
有一个合理的人生规划作为引领,这样可以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上去看待这些事情,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过程”,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时候,就会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而不是说遇到困难、问题时就踌躇不前,就不会纠缠在这些困难中,学生的压力也就减轻很多了。
此外,学生应学会积极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个人协调、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不仅是为个人就业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利于及时疏导各种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措施 使心理干预真正走进压力人群
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却不一样。
有些人抗压能力强,可能觉得压力不大;有些人抗压能力弱,觉得压力过大。同样,应对压力的方式也存在不同,科学合理的宣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找同学聊天等都有利于及时快速将压力予以疏导。也有一些人应对方式不够科学,比如校内攻击、自我贬低等,导致患上心理甚至生理疾病。周永梅指出,对于这些不能很好应对压力的学生,就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对其压力予以疏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几乎每个高校都有专门的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但是相对于校内成千上万名学生而言,寥寥几名专业心理健康干预者的数量远远不够,而且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去找心理老师的习惯。
周永梅表示,想要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老师的规范专业,心理老师如何培养更多的同伴督导,让更多掌握正确心理疏导方法的同学走进学生中间,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