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我从湖南师范大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保送,保研成功。2008年九月底正式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活。而今已是2009年7月31日,盛夏三伏天,可是对于从半个火炉城长沙过来的人,却享受着北京夏天出乎意料的晴朗凉快。读研已经有一年了,可现在回想自己跨校保研的经历,总是感怀不已。每个人的经历丈量着自己的人生,行走的轨迹不可以重复。不得不说,相对考研的短期突击,长时间的努力后,到了拥有保研的资格,跨校保研是比较轻松的。可是一路走来,实力和运气,让我绕过了考研大军,用三年的成绩换取了一年的轻松惬意。
保研主要分为直研和跨校保研两种。跨校保研相对于直研来说,难度要大很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从地方院校到综合性大学,关涉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了以下几点,那么也是不成问题的。首先是个人成绩要足够优秀,这是保送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学校政策允许外保,这一条也十分关键,政策好坏直接决定你能否获得学校准出的许可;再次,保研的学校相互之间常常有合作交流的先例,如果选择了这些有良好交流保送惯例的学校,成功率会大很多。
进入50%的保研率的中文基地班
我是湖南的考生,在全国,山东湖南这些地方教育竞争都比较激烈,高考录取分数线也相对比较高。2005年湖南的文科录取就创下了全国最高591的记录。我成绩在高中班级是中等,2004年高考发挥还算正常,超出了湖南文科重点线20分,当时想着离家近,分数不上不下,就选择了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大主要面向本省的生源,所以录取的分数线相对较低,当时我以为自己可以进入第一志愿新闻,或者第二志愿英语,但是最终我竟然被调剂到了中文,这是我的第四志愿!后来我才知道,我进入的是中文基地班,调剂到这个专业对中文和英语要求比较高,学校招生办会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的调整。或许是自己一直以来中文和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缘故,我无意中成为了直接从高考录取的20人之一,是中文专业的幸运儿。正是这个班,奠定了我后来的保研之路。
不得不先说一下全国各大高校的基地班。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原国家教委依据 “扶强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为目标,在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少数全国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中选择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能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点作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从1991年至1996年,原国家教委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四批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8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1994年批准建立了5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基地主要设立专业有中文,历史,经济,物理,生物科学与技术等等。
基地班在其他很多高校都存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外,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等。基地班说白了类似于高中的重点班,在这里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政策。升学读研或者就业情况等等都相对有优势,但基地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型的科研人才。
在湖南师范大学,总共有三个专业设置了基地班,文科是中文和历史,理科是生物。这些班级都以三十人为单位,高考直接录取一部分,开学后,在全校范围内再招一小部分。当时我是高考直接录取的。我们班还有十个人是后来陆续从全校的考试面试中组合过来的。记得上第一节课,从1995年开始带基地班的一个老师就强调了基地班的特殊性,关键点是两个——50%的保研率,头两年实行淘汰制。
这着实让我明白了自己面对的竞争。原来以为可以放松下来的神经再度紧绷。
二。三年磨一剑
保研在大一看来是很遥远的,但是淘汰制度实在是迫在眉睫。大一时,我抱着自己不要被淘汰的目标开始努力。淘汰的条件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或者两门公共必修课不合格,计算机不合格,英语六级不过线。
当时,我们班前二十人的学号是按照高考基地班录取成绩排的,当时我是排在6号,也就是第6名。我和班级高考成绩最优秀的前三位住一个宿舍,宿舍的人都很努力。记得刚入学不久,有一次深夜闲谈,宿舍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生说过一句话:这里住着我们专业最优秀的学生哦。我很汗颜,本来想着大学的时代可能比较轻松闲散,但是竞争的氛围和被期待的关注,让我开始有意识要努力。
或许我从来对自己都是不会高估的人,喜欢给自己留一点余地。我对自己并不是那么自信满满。于是,我以不要被淘汰的心,开始暗自努力。平时的时候,老师上课讲到的专业问题,我都会去找相关的专业书籍来看,拓展自己的思路。英语因为是自己的强项,成绩很占优势。读中文相对来说看书的时间是比较多的。虽然在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社会活动,少了许多看书的时间,但是中文底子和良好的英文成绩让我脱颖而出。大一结束时,我的成绩竟然排在了班级第一名!这个结果真是让我自己挺吃惊的。因为当时班级里优秀的同学很多,还有从新加坡留学回来的学生,以及本来就在长沙四大名校念书上来的同学,但大一的成绩给了我充分的信心。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大二大三,我的努力一直都没有停止,信心也越来越足。我认为在大学期间,要取得好成绩,平静的心是很重要的。我没有理会别人的质疑或者夸奖,只是想着,自己要做好。大二是过四六级的关键期,英语从来就不是障碍,我想的是拿一个漂亮点的分数。我没有选择报班,而是自己努力。一周我几乎有四天早上会握着收音机,听着美国之音和BBC步行上学。四六级一次性通过了,四级613分,六级579分,分数还行。我没有再考,因为要用更多时间去别的事情。
大二,淘汰制度也开始真正实行了。淘汰是残酷的,我们班在大一大二学年末总共淘汰了四人,同时挑选了同专业300多人中的前两名补差额,继续保持30人的格局。但只要进到基地班,意味着必定会有保研资格。残酷的淘汰激发了竞争,到了大二后,班级学习氛围明显开始浓厚,大家都开始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业。
大三为保研所作的重头戏是学年论文的写作。前两年的成绩基本上奠定了保研的格局。这时候要考虑的是能否维持良好的局面,保研到更好的学校。我们的基地班有个政策,学年论文基本都可以发表,而发表论文,是保研中很占优势的一条,因为它直接和你的科研能力挂钩。于是,我花了较多的精力在学年论文的写作。并且开始和上届的师姐联系,对于学校的报考,学年论文的写作,大三保研的程序开始了解,取得更多有用的经验。自己在反复权衡后,选择了所要读研的具体方向。学年论文的写作最好和自己研究生就读的方向一致,这样的保研的时候比较有利。虽然大三一年的成绩没有达到第一,但是学年论文顺利发表了,三年的总成绩加起来,保证了第一的好成绩。这下,就开始真正着手保研了。
三。进京保研之路
大四上期,刚入学不久的九月,大家就开始准备着材料,往各大高校投送,希望获取保送资格。此时,冷静分析自己的所处的位置。借鉴往届的保研经验显得格外重要。
三年第一的成绩,在意料之中。但是,我们学校还组织了一次本校的保送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才能获得直研或者外保的资格。即保研的程序是:本校保研资格考试和体检通过——获取外校保研面试——外校面试体检通过后,双方学校完成相关手续。
在借鉴了往届的经验,听取了相关老师的意见后,我决定投考几个学校。我们院外保的政策非常照顾基地班,极力支持学生往外校保送,好实现更多的学术交流,但是,对于非基地班的学生,成绩再优秀,也只能直研本校。可以说,跨校保研,政策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各个学校政策不一样,但是总体而言,你要明白自己学校实行的政策具体是怎样,才能确保自己保研成功。因为此时,你的成绩已经不是焦点。如何获得并通过外校的保研面试才是挂件。我们院的政策是可以同时投报好几个学校,如果外校保研失败,还可以回到本校。
了解了往届的经验和本校的政策,我估摸了自己的情形,锁定北大、北师大和中山大学作为主要跨校第一备选学校。其次是相对容易上的华东师大。本校作为最后的保障。保送北大的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投报。我听取了院长的意见,他告诉我,保研中有很重要一条就是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以及系统级别是否对应。具体而言,若报考北大和中山大学以及人大这样的学校,上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我成绩很好,但我们属于地方类院校,是师范学校系统,和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不多。保送到这些地方的先例不多。而且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获得了人大的保送资格,但是最后竟然没有保送成功。另一个同学报考了厦大,这个学校我们从来没有保送先例,果然如院长所言,都失败了。这个前例也让我警惕。于是,我放弃了尝试保送北大的想法。
另外,很多学校的政策是只能投报一个学校的。虽然我们政策没有硬性规定,我们有同学投报了5个学校,但最终也忙不过来。实际经验表明,保送忌讳太多选择,多投容易分散精力,尤其是报考一南一北的学校时,要懂得有所取舍,否则不容易成功,反而消耗了时间和精力财力。
我权衡利弊最终把北师大作为自己首要报考的学校,开始准备复习。由于北师大考研开列的教材比较多,而开学一来一直忙着材料的准备,学校的选择,所以实际上看书的时间不多。由于借鉴了往届师姐的经验,她提醒我早作准备。暑假我就来到学校,开始提前看书,这让我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而且,看书的时候,我采用的是顾大局的做法,抓大知识点,没有太着重细节,切合了保研考试的一大特点。当我复习的时候,面试的OFFER还没有确定,但我没有焦躁,确定下来后,就开始从早上七点半复习到晚上十一点左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心无旁骛的半个月,每天不断写纸条日志,给自己鼓劲。其间OFFER下来的时候,我的复习已经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送之前,可以试着和报考学校的老师联系。一是确定自己想要报考的老师,二是可以让老师更加了解你。而选择报考老师的关键,在于你对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的意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获得双向的交流和认可。
保研的笔试着重的是大题,只要好好复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结合我自己以及身边保研人的实际,我认为保研时的面试才是关键。在面试时,一般会涉及到相关的专业问题,细致到你要报考的小方向。若有相关论文发表,则你的论文一定要熟悉,这是保送时老师感兴趣的点,基本上都会问及有关发表文章的问题。另一方面,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也是被问及频率很高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你通过面试后跟随的导师。因此,回答问题的关键在于诚恳和诚实,知道的说,不知道的老实承认,比夸夸其谈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看的关键是你的潜力和对学术的态度。我面试的时候,很简单的常识题都没有答出来,但是我很快承认了自己的缺陷,表示出弥补的意愿。在其后的回答中,仍然不慌不忙,很大程度上补了之前的不足。总之,面试要传递的是一种切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术的追求,这种气场若发自内心,则不用担心不被赞赏和发掘。
北师大的面试结束后,我接到了华东师大的面试通知。但此时,我已经确定自己被录取了。所以,很礼貌地说明情况,拒绝了复试。这个程序也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脚踏几只船,因为或许对你而言,这意味着多一次机会,但是很有可能会影响下一届的保送,以及学校之间的录取人数和关系。
当我拿到保研拟录取通知书的一刻,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一路走来,虽有坎坷,但总体来说踏实而平稳。其实有句话说得很对,保研是用三年的时间来换取一年的轻松,保研成功那一刻的风光背后,是三年以来点滴积累的付出。细水长流式的努力,是保研人的共同底色。只是这一份小小的成功,经由三年的沉淀累积,显得更为厚重与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