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UserLogin}
重庆人力资源报考条件_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创富学校 →  证书类别 →  心理咨询师 →  经典案例 → 职业资格浏览:“亲子效应”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亲子效应”
作者:牡丹伊人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3173 更新时间:2009-12-08 

 学校团委介绍一个大一女生来进行心理咨询。该女生从入校起就与男孩子谈情说爱,谈一个 失败一个,每月换一个男朋友。此事在同学中间闹得沸沸扬扬。团委领导和辅导老 师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均无效,她仍“我行我素”。
  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一进入大学,而且在紧张军训那样的高度体力消耗、生活节律紧 凑的氛围之下,还能挤出时间想牛郎织女之事,确实令人吃惊。我专门暗访了这位同学的“ 左邻右舍”,包括与她玩得好、谈得来的本寝室里的女生,并专门与她的父母通了长途电话 ,又找她谈过几次话,进行了多次心理治疗。最后,她终于“自己解放了自己”,从“我行 我素”的桎梏中走了出来。
这位女生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出生以后的十几个春秋是在乡下的奶奶 家度过的,待到上初中时父母才把她接到城里来。到城里来以后,她一直与母亲关系不好 ,任凭多方亲友的调解也不奏效。母女之间总找不到那种亲昵的感觉,感情上好像总有一层 隔膜似的。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子女在没有什么特殊外力的作用之下,一般都有“异性父母的心 理情结”。也就是说,男女孩子长大以后,男孩与母亲的感情要深一点、亲情厚笃一些,谈 得来,分歧少,无论什么大事小事,共性多一些,显得融洽和谐;女孩则与父亲的心理 距离近一 点,女孩把父亲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依赖对象和“保护神”,甚至是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不管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父亲娓娓道来。如果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后重新组合成 的新家庭中,则子女愿意与亲生父亲或母亲进行感情交流和商谈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女孩还有一个比她大三岁的亲姐姐,很可能是当时计划生育的原因,父母才被迫把 她送往乡下寄养。回到父母身边以后,她的唯一精神寄托是她的父亲,这是她心理动力的真 正来源,可惜父亲的科研任务很重,平常又很少有闲功夫去料理女孩子独有的“秘密心理” ,更为麻烦的是家庭中剩余不多的“空隙父爱”还要与姐姐分享。在她心目中,如何在家庭 这块领地上去与姐姐争夺“父爱”,是她最关切的“头等大事”。
  家庭中的战场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而“休战”,取而代之的是她把家庭中的“硝烟” 悄悄地移植到了高校校园。在家里,她拼命地与亲姐姐争夺父爱;在校园中,她却转移目标 ,与其他女生一样,去粉饰打扮、乔装自己而获得男同学的尊重、关心、帮助与体贴。她所选择的方法是瞄准班上或 校园中已很外显的一对恋人,自己舍得花时间、精力甚至昂贵的经济代价,心甘情愿、不厌 其烦地充当“第三者”。自己给自己一个思维定势,“一定要拆散他们”,并对那个特定的男同学寄予无限的幻想,拼命地击退女方,抢夺男方,直到把男方“抢”到手,心中便有一 种成功的喜悦,并陶醉在胜利的爱河中。过不了几天,男方身上的光环“不见”了。在 这种情形下,她又去追求新的“猎物”。其方法基本上是原来的重复。
可以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上找原因。这位女生从小离开父母到奶奶家寄养,自然缺少一 种家庭亲情,奶奶的隔代亲情不管多么浓烈、“伟大”、无微不至,始终不能代替父母之间的那种“亲子效应”。该女生在父母那里享受不到那种真正的“天伦之乐”,体会不出那种亲 情滋味,甚至从小就缺乏一种安全意识。看到别的小同伴有父母的爱,她觉得自己像一个 “孤儿”,心理有一种失落感。这样的心境能够催她早熟,提早成人化,女孩本来特有的 温柔、体贴、腼腆、害羞、内隐的先天特质销声匿迹。她自己认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要* 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竞争,甚至是残酷的斗争才能容身立足。这种意识渐渐地转入到 潜意识思维领域而深藏,导致她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以后,又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拼命地与 姐姐竞争,她与姐姐不是在一起长大的,在潜意识里也自然没有那种姐妹亲情的因子,所以 她排斥、打击、嫉妒姐姐,姐姐成了自己的“劲敌”。很有可能她是妹妹,又是“新来的家 庭成员”,父母和姐姐都百事迁就和放纵她,于是家中的斗争她是“常胜将军”,所以在进 入大学以后,“将军”的锐气不减当年,在“情场”上以甘当“第三者”为自己最大的乐趣 ,并以此来权衡自己的实力。
  这位大学生的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其方法与程序是:
首先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她认识到从小缺少“亲子之爱”,是导致她目前处境的真正原 因。从 小生活在奶奶身边,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是父母不得已而为之,你已经长大了,懂事了 ,要谅解父母的举动。现在的关键是要在母爱的盘子里自觉地加上感情的砝码,使之基本持平,“内得我心之安,外得人心之平,福即在是矣。”你与父母之爱平衡了,再去自觉地平衡与自己的亲姐姐之间的亲情关系,从此要把与姐姐的竞争意识转化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同步 参 与意识,去掉家中的“火药味”。这种状况虽然在客观存在上消除了,因为你“脱离”了家 庭 而进入了高校,关键是自己要从主观上认知。改变这种状况,弥补和修复的方式是 经常向母亲或姐姐打电话、写信告诉她们学校的一些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倾诉自己 的烦恼与苦闷……
  其次要领悟到你在学校谈恋爱不是自己的初衷,也不是目的。你真正的目的是来学习的 ,在这里成人成才,在大学这个“摇篮”里健康成长,学有所能,学有所长,学习好,有成果,今后可以作为找工作的“介绍信”。
这位女生后来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均把原来潜意识中的竞争意识转化为合理的参 与意识,心态平衡了,位置摆正了,家庭情缘正常了,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过去也不议论了。
  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启示:年轻的父母们,为了孩子今后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会很好地处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一定要注重对孩子早期的亲情投入,不要轻易把他们去寄 养,即使因工作或生活等方面的原因,孩子也尽量不要全托,最好是日托,也就是说白天让 小孩进幼儿园,晚上接回来。如果这一点也很难做到,那么星期六、星期日或者“ 五一”、“国庆”、春节等假期,也要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 培养亲情,建立感情 ,使下一代能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精神人格。